“1400家企業關停後……”——一個縣委書記實踐中的經濟“新常態”
  新華網北京12月16日電 (記者華曄迪、王小鵬)做出關停1400家礦山資源類企業和加工攤點的決策前,身為縣委書記的宋向黨心理壓力是巨大的。臨城,這個位於河北省西南部的礦產資源大縣,80%的GDP、90%的財政收入依靠資源型產業,大規模關停資源類企業,就意味著經濟的斷崖式下滑。
  然而,經濟“新常態”下,關停這些造成資源浪費、環境破壞的企業又是勢在必行:依靠資源的粗放式發展老路已經走不下去,不加快產業結構戰略調整,將使“生態優化、轉型升級、綠色發展、富民強縣”的目標淪為空談。
  促使宋向黨下定決心,源於一次赴廣東招商之旅。一聽說臨城位於華北地區,幾乎所有財大氣粗的產業投資者都十分關心“霧霾嚴不嚴重”“環境好不好”這類生態問題;同場招商,與臨城“一字之差”的增城,憑藉優良的生態自然環境,成功吸引到知名汽車集團的投資。
  “‘新常態’下縣域之間的競爭已從單純拼優惠政策發展到靠綜合環境的比拼。生態環境是稀缺的資源,更是寶貴的財富。”宋向黨說,相比先進地區,臨城的產業配套、人才支撐和基礎設施不占優勢,要想搶占先機,最有可能勝出的只有生態。
  不出所料,“關停”令經濟承受重壓,最直接表現就是縣級財政收入的直線下滑:從2012年的4.6億元掉到2013年的3.6億元,今年預計也只能勉強達到3.6億元。
  怎麼辦?一年1億元的缺口從哪裡補,支出又該從何處減?“民生支出不能減!基礎設施事關新產業新投資,也不能減!只能減機關運轉這塊……”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,宋向黨如是說。
  於是,鼓勵農戶種植核桃的補貼繼續;對山區小學的教育支出繼續;各種旨在改善生態環境的投資繼續;工業園內,寬闊整潔的道路按時完工,5米1棵的道旁樹也未打折扣。
  與此同時,縣委、縣政府的機關經費平均每年削減30%。在位於臨城縣城中心、已使用近30個年頭的縣委3層小樓內,記者看到,牆壁斑駁不堪,一些地方已經開始掉牆灰。
  “這是必須忍痛承受的過渡期。”宋向黨將此視為“還舊賬”:過去,縣域內的礦山企業對當時的經濟發展作做出了貢獻,但由於片面追求經濟效益,過量開采資源,造成資源浪費、占用土地、破壞植被,再走老路已難以為繼。
  “關停”的同時,事關環境和經濟結構調整的各項舉措仍在實施。臨城百姓感受最直接的是生態新城建設,包括建成4條園林式公路、42公里自行車健身廊道,廣泛開展植樹造林,僅2012年至2013年度累計植樹23萬畝,是前3年總和的4倍多。
  生態改善的效果是明顯的。數據顯示,目前臨城全縣森林覆蓋率已達38%,年空氣二級優良天數接近200天。
  “有意向的投資者來臨城考察,我會帶他去看3個地方:第一是岐山湖、42公里綠色廊道;第二是園區里的企業;第三就是政府辦事大廳。”在宋向黨看來,這三處所代表的生態環境、產業鏈和政府人員的辦事效率和精神風貌,正是投資者最為看重的。
  與之相隨,“用優良的生態招引大項目”的思路已經顯效。截至目前,臨城今年以來已簽約3000萬元以上項目67個,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5個,在建60個項目完成投資40億元。
  “還得把握好取捨,摒棄‘剜到籃子都是菜’的理念,堅持生態優先,由‘饑不擇食’向‘擇優錄取’轉變,處理好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的關係。”宋向黨說,在吸引到眾多項目進駐同時,臨城今年以來也先後將41個高能耗企業“拒之門外”。
  眼下,令宋向黨深感棘手的是人才缺乏:一方面政府工作人員還難以適應“新常態”下的形勢變化,比如招商項目結構顯著變化,招商人才亟須培訓;另一方面是各類新產業進駐企業對於高科技人才的渴求,比如園區內正在籌建的院士工作站,就急需科研人才。
  “吸引人才,單靠企業提供高薪遠遠不夠,還需要政府部門提供適應人才工作、生活需要的各種輔助設施,比如科技孵化器、產業園、各類生活休閑場所等。”宋向黨對記者說,“舊賬”還只還了一半,還有很多很多工作要做。
編輯:SN123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e31ieyk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